转载:

解密摄影构图大法【下集】

作者:Jingshu Zhu   来源:NiSi笔记

笔记概要

【壹】 如何利用引导线及其作用

【贰】不同机位与角度对于构图的影响

【叁】构图法则

a)追求简洁

b)画面均衡

c)寻找线条

d)体现对比

e)注意呼应

f)追求创新

【肆】12种常见构图问题及解决方法

壹】 如何利用引导线及其作用

一张没有经过精心构图的照片往往会缺少焦点,让观者者不知道该看那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不妨去寻找一条好的“引导线”,引领观者的目光到主体身上。

我们可以利用广角镜头近大远小的夸张效果,有形或无形的线条集中消失于一个点。如把拍摄主体安排在消失线的中心位置,突出主体的同时,还能牢牢抓住光观者的视线,增加视线停留在照片的时间。

这张星空照利用水面、岩石和水流形成几条有形、无形的引导线。

这张照片是瀑布利用了前景岩石的纹理形成引导线

这张极光照片的引导线是那条前景小路,将观者的目光引导至灯光小屋子上,小路的形状也恰好与天空极光的形状相呼应。

引导线不一定是要一条实实在在的线,可以是一排街灯、数块石头,总之找到一个角度是可以把这些分开的物件连起来便可,当然这也需要摄影师有一定的观察力。

【贰】不同机位与角度对于构图的影响

机位稍加变化,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以及画面视觉效果都会发生较大变化。

两张例图拍摄于同一个场景,第一张照片是站在离第二张照片左手边大约一米的位置拍摄,第二张照片是站在第一张照片中右下角石头上拍摄,相机角度的不同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效果。

至于哪一种机位最好,那需要根据拍摄者的拍摄意图,构思以及拍摄环境来灵活安排。

【叁】6大构图法则

追求简洁 | 画面均衡 | 寻找线条 | 体现对比 | 注意呼应 | 追求创新

1. 追求简洁

摄影是减法,摄影作品中的一切元素都应当从属于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果断地将影响主题表达的元素“赶”出你的画面。一张构图零乱的照片绝对无法吸引观赏者的眼光。

你摁下快门之前务必清楚自己的拍摄意图和主题的表达,如果你想安排主体以外的陪体安排进画面,这个陪体与主体必须存在一定的关系,或是对主体的补充。

不管怎样,务必记住一个重要的原则:要锦上添花,不可画蛇添足!加入的元素必须为主题的表达服务,一切与主题无关或可有可无的元素,能减则减。因为,摄影总的来说就是一种减法的艺术。

2. 画面均衡

均衡是获得良好构图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无论在大自然、建筑中还是绘画作品中,均衡的结构都能在视觉上产生形式美感。让画面中的形状、颜色和明暗区域相互补充与呼应,避免沉闷感。

5张接片组成的照片,每一张照片是通过包围曝光拍出三张不同的曝光的照片合成,为什么我会在画面的右边安排一个人物呢?因为整个画面中左边的水潭占据了一定的画面比例,然而右边是凌乱的石头没有规则的纹理,为了使画面平衡避免左右失重,我在画面右侧安排一位面朝向太阳的人物,以均衡画面。

3. 寻找线条

线条在摄影中能使画面具有动感和韵律感,使照片更生动、更富表现力、感染力,让观者的视线沿着线条的引导自然集中到主体上,巧妙运用线条是拍出好照片的基本要素之一。

照片的线条是前景的曲线——通往珠峰的蜿蜒车道,线有时是直观的,有时是隐形的需要我们用心发掘。

拍摄现场时无法看到这种水流的线条,我会利用个人的拍摄经验和现场的判断,分析水流是在冲上岸时还是退回海里时才会形成这种线条。

4. 体现对比

体现对比是在构图中非常的手法,一张对比强烈的图片更能引起观赏者的强烈共鸣并在其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有灵魂的照片很多都运用了“对比”这一表现手法,有对比的照片会说话。

我们几乎可以在大多数摄影作品中找到对比的元素:明暗对比(通过光线体现)、动静对比(例如道路与飞驰的汽车)、新旧对比(例如摩天大楼与传统元素)、大小对比、高矮对比、美丑对比、悲喜对比、刚柔对比、颜色对比、阔窄对比等等。

黑白照片摄于悉尼澳纽军人节,画面中两位老兵在交谈,背景是一张摩登的广告牌,照片对比体现出传统与摩登的对比,表现出时代的更替。

这张照片包含了两张对比,色彩对比与虚实对比。照片的主体是暗红色的莲蓬,前景绿色的荷叶虚掩暗红色的莲蓬。暗红色与绿色形成冲突的对比色,荷叶为虚而莲蓬为实同一张照片体现两种对比。

5. 注意呼应

除此之外,摄影师还应掌握的一点就是——“呼应”。不同的主体之间需要呼应、主体和陪体之间也需要呼应。但凡是保留在画面中的元素,都应该是对主题表达有用的元素,而且彼此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呼应可以是眼神的交流、肢体的表达,甚至是暗含的某种关系。

这张照片摄于西藏大昭寺,一位念经的老奶奶和一个磕长头的小孩子,虽然照片里两个人看似毫无任何眼神交流和肢体的呼应,其实暗含了一种祖孙关系。此外老奶奶在虔诚念经,小孩子在磕长头同时体现了藏族人的宗教信仰。

每年十月底到十一月初邦代海滩(Bondi Beach)都会举行为期两周的邦代雕塑节,这张例图摄于2016年的邦代雕塑节。我将心形雕塑安排在照片右下角,心形雕塑左边伫立着一对相依偎的恋人,呼应关系体现在这对恋人和心形雕塑之间,反映爱的主题。

两张花的照片都是以一大一小的关系呈现,而单色调的黑白照片更具表现力,排除了色彩的干扰,让观看者的注意力集中到花的形态上,产生故事性的联像。

两朵蒲公英一大一小,画面右侧大朵的蒲公英宛如一位长辈弯下腰,轻声教道幼小的蒲公英,这也是《花之语》的来历。

6. 追求创新

没有人规定你拍摄大海必须用三分法,没有人强迫你拍摄高楼必须仰拍,更没有人告诉你拍摄花卉一定要用顺光,为了到达更高的层次,你有时需要将所有这些规则都抛到脑后,用一种全新的视觉和方式来表现生活中的景致。

这里要表达的意思不就是“无招胜有招”吗?这么说来构图与用光就毫无意义了?你可千万别误会了“无招胜有招”的意思,这里探讨的是在打好基本功以后的更高境界,在你对摄影技巧烂熟于心并融会贯通后,它们已经在你的思维里根深蒂固成为一种自觉,你的创新才不会是脱离美学轨道的胡乱创新。

对于初学者而言,没有创新能力没关系,更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好比我们练毛笔字,从临摹开始练习达到很好的境界后,再开始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摄影亦如是。

【肆】12种常见构图问题及解决方法

本章节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以下列举的问题,有很大可能会存在你的作品中。其中部分例图来自第90期耐司微分享征集的影友点评作品,都反映了非常典型的构图问题。

1. 画面杂乱无主题

初学摄影的人,往往希望把眼睛看到的美景统统拍下来,生怕漏掉任何细节。但是每次看到自己拍摄的照片时,总会觉得照片上的景物没有自己看到的漂亮,甚至杂乱无章,而这正是因为我们拍摄时在画面中放入过多的景物而导致的。

一张内容过多的照片,往往令人感到不知所云,什么东西都有,却好像什么都没表达。

我们在拍摄时,不要着急去摁快门应该先问自己:“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我想让观看者看到的是什么?”这样,在拍摄时我们就会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元素,如杂乱的背景,无关的人物等,观看者在作品中一眼就能读到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并且被其吸引。

这张照片海景拍摄的功底不错,可惜画面元素过多,前景、中景的石头,远景的游泳池,中景的石头上还站着几位摄影师,左侧太阳眩光产生大量的光斑干扰了画面。

画面包含内容过多,左侧太阳眩光分散观者的视线,让观者不知道该把视线放在太阳上、还是右边的石头,或是石头上的摄影师,都是比较突显的视觉点。元素较多便容易产生主题的分歧,主题表达不明确。

2. 画面元素无关联(前景选取不当)

一张照片所有的元素都应该是统一并且有关联,特别是风光照片中引导线从前景延伸到主体,连接着画面的两个元素并且能引导观者的视线至主体。人文摄影画面中的人物之间,或是人与景之间应存在某种关联,例如眼神的交流、肢体的表达等。

前景是车轨,中景是桥,远景是楼,然而这三个元素之间并无太大的关联。我觉得拍摄者的意图应该是利用车轨引导视线,然而车轨的线条飘向了远方,车轨最终消失在右下角的天空,天空部分没有任何主体存在,引导线并没有起引导作用。

3. 主体位置不当

很多人习惯拿起相机就拍,没有思考过变换机位或是变换角度,习惯把主体放在正中间,照片拍出来平淡无奇,常见于旅游照。

构图时应好好利用三分法(九宫格),虽然有时候我们将主体放在中间可能还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最好遵循三分法的原则将主体放到画面一边。很多相机都能设置出三分法的参考线,然后你就可以把拍摄的主体放在两条参考线的交界处。

拍人像时应注意地平线切忌放在人物的颈部,会有种切头的感觉让观者非常不舒服。

4.  画面及主体表达不完整

画面表达完整是指内容,让观者能从中读出你想讲述的故事,特别是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比如人像摄影特别注意主体的完整性,切忌做不适当的裁剪,拍全身照切忌把脚截断,拍半身照切忌把手和手臂截断。

右侧一棵树对应左侧的月亮,然而树木却只拍摄了上半部分画面让人很不舒服。我有两个建议,其一特写拍摄树叶,画面中从树叶中间或者旁边月亮露出来。其二拍摄大场景,拍摄完整的树木形态,月亮孤零零地挂在枝头。

5. 无前景

前景在风光摄影中非常重要,事关一张照片的成败,好的前景都需要有能体现画面层次、吸引人眼球的景物。一个啥也没有的前景对眼睛来讲就像一个障碍物眼睛只想跨过去,这是对画面空间的一种浪费。不管是野花、岩石还是海浪,大多风光摄影的前景中都有一些景物为画面创造出视觉兴趣点。

日出日落、极光、银河都是风光摄影的常见题材,如果这些题材中你仅仅拍摄天空的部分,即使天空部分再绚烂,照片会显得非常空洞,无法深深吸引住观者的目光。

这张非常典型没有前景的照片,很简单的一河两岸风光,建筑物分散在两边河岸,观者的目光没有落脚的兴趣点。两岸的建筑过于均衡,让观者的目光无从着眼,你想表达的主体究竟是什么呢?

6. 背景杂物过多

拍摄背景的选择非常重要,尤其在人像拍摄中一定要避免常见的问题,例如头顶长树、电线杆这种尴尬的视觉效果,严重影响主题的表达。

匆忙之下,我们很容易拍到背景杂乱的照片。有些时候,我们能通过改变拍摄视角、换支镜头,或者用更大的光圈来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关键就是这些操作你要在按快门前完成。

如果这些因素在前期无法解决,可以利用后期解决,但是有时会耗费我们宝贵的精力与时间。养成一个好习惯,在拍摄构图前环顾四周找到最佳的背景以及拍摄地点。如果是要等待什么,就先找好背景,然后等着它发生然后拍摄。

这张例图就是拍摄者在构图时没有留意背景的杂乱元素,犯了“头顶长树”的通病,我们只需变换一下角度或是机位就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

附加物缠身在拍摄时,背景的选择很重要,要避免造成头顶生树枝、烟囱等现象,这样会带来很尴尬的视觉效果。而且附加物的产生,会严重影响主题的表达,分散观看者的注意力,甚至会给观看者带来莫名其妙的心理感受。

7. 画面比例安排不恰当

画面比例安排不恰当主要表现在两个常见问题。

第一构图过于居中水平线位于中间,使画面一分为二,显得呆板,没有生气。

第二画面失衡,在构图时没有注意整体的调性及色调结构,造成画面色彩、气氛不协调,影响照片效果;或者在构图时没有注意画面呼应关系,导致观看者感觉压抑、紧张等状态都称之为“画面失衡”。

两艘帆船都位于画面左侧,而画面右侧较空使画面不平衡。当我们的照片中有数量体现时最好是单数,1个或3个会给人更舒服的视觉感受,更符合人体的视觉习惯。

拍摄者想利用前景的牛角做框架式构图,将远景的楼纳入框架中。由于构图的问题,前景过大让后景的楼显得过小,无法突出主题,画面所有的元素挤在画面右侧,左侧较空画面失衡。

8. 画面太满

初学拍摄时,我们有时会认为主体在画面中占的面积比例越大越有冲击力,于是我们往往将要拍摄的景物、人物填满整个画面,直到画面放不下为止。现这些照片中的景物就如同贴在脸上,令人感到非常的压抑,透不过气来。

也有时候,我们在照片中会看到一个孤零零的物体,却丝毫不知道它所处的环境。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主体占据了过多的空间,画面被撑满,也完全挡住交代环境的必要背景。

留白是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留白一词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像的空间。

在拍摄侧面人像或者拍摄有向前冲的姿势的物体时,一般来说要尽量在人物眼神朝向或者运动朝向的地方留有更多空间,让人的视线得到释放。但很多初阶影友时常会忽略这个问题,有时会将主体占满画面,并会在人物朝向部分使画面嘎然而止,导致画面非常沉闷。

这是我拍摄的人像照,模特的眼神飘向右侧,留出适当的空间给眼神延伸的方向,使主体自然地存在于环境中。

9. 预留空间给运动物体

拍摄有运动轨迹的主体时不管是人还是动物,要在其运动方向之前留下适当的空间,这样比较符合观看的逻辑。人体视觉的生理特性看到运动物体时会想象下一秒会发生的情况,在其运动方向之前留下适当的空间,让观者的视线得以延续,照片显得更加和谐。

照片的人物向前走动,人物身后留出了一大片空间,而人物运动的方向却宛如有面墙把运动的轨迹给截断了,给观者一种压抑感,毫无空间和延时的方向。

10. 喧宾夺主

画面中有主体和陪体是,过度表现陪体,或者将色彩和形体过于抢眼的陪衬体取景入内,会导致观看者的注意力过度被陪体所吸引,反而使主体处于次要地位。

这种本末倒置的图将无法表达摄影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甚至会导致观看者对作品含义有的错误理解。

照片前景过大,拍摄者想利用前景布满青苔石头衬托出主体远景太阳旁的石头,而陪体与主体的比例失衡,观者的目光很容易会被前景的石头吸引,而忽略主体远景中的小石头。

11. 画面分裂

照片的主体之间或者主体与陪衬体不统一,会让画面产生一分为二的感觉,导致画面上下或左右力量失衡,从而使主题不明确, 缺乏统一的和谐感。

例图中五个女孩子,左边三个向左看,中间的低头,右边的向右看,导致画面分裂。

12. 不恰当的景深

虽然景深不能完全属于构图问题,但是对于构图是一个很有帮助的工具,因为它能决定什么元素在画面中是清晰可见的,什么元素是模糊的。

拍摄风光绝大多数的时候用小光圈拍摄能获得大景深,从前景到后景全部都是清晰可见的, 而拍摄人像的时候,当你想让主体从周围的环境中凸显出来的时候,大光圈会帮你控制景深。

相关阅读:

转载:解密摄影构图大法【上集】